4月30日,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表彰名单公布,我校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团队获评“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团队成立于2009年,经过连续三轮的校级团队建设,目前成员共计30人,均由生命科学学院师生组成。多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在负责人刘虹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坚持以民族地区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为导向,坚持以科研力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团队成员先后主持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重大专项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近20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野生动植物保护横向课题4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出版植物资源相关专著15部。团队为地方生物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以实际行动推动科技赋能兴边富民,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团队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这也是我校首次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团队坚持扎根边疆和亲历野外,多次深入鄂西、湘西、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民族地区,进入2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科学调查,行程超过70万公里,共采集植物标本4万余份,发现一批新物种和湖北省新分布植物。至2024年,发表植物新物种4种、恢复修订植物1种、发现中国新纪录植物1种;在武陵山区(鄂西、湘西、贵州和重庆)发现金腰新分布7种;在对西藏、云南、四川、青海以及甘肃5个省区进行金腰属植物科学考察过程中,发现中国特有种的金腰新分布2种。2023年,团队深入西藏墨脱高海拔区采集到珍稀濒危植物米林金腰,该物种自1931年外国人在我国西藏米林县首次采集并命名为“米林金腰”发表新种后,至今未有野外发现。在2021年度的全国野生兰科植物补充调查中,团队发现湖北省兰科植物共计42属101种,其中有13属18种兰科植物为湖北省兰科植物新分布,5个属为湖北新纪录属,1个种为兰科植物新种。边疆植物资源系列考察为实现“大农业观”下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产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手本地数据,为我国特色食物资源的“中国造”打下基础。
团队坚持弘扬科学精神,通过创新“科研+志愿服务”模式,延伸课堂教学,引领团队青年从志愿服务出发,汇聚弘扬科学精神的青春动能。通过“博士进校园”“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将科学课堂搬进中小学、社区。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科普活动30余场,惠及1.2万名青少年。团队先后与武陵山区、西藏等地30余家单位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地方生物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2023年9月,团队深度参与由国家民委、中国科协、中国地震局联合主办的“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活动,先后深入广西德保县和凭祥市等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惠及当地群众和青少年7000余人。

实验室成员合影。 生命科学学院
此外,团队不断总结提炼十几年来的科考成果,通过建立资源库、出版科普丛书等举措,为地方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据悉,“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活动由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青联联合启动,是授予湖北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旨在树立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反映当代湖北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