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鄂西深山的侗族鼓楼到武汉南湖的双子塔,魏英杰用7年时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踏出一条独特的成长轨迹。近日,他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入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投身民族工作。回望求学路,不仅是一场知识与实践的淬炼,更是一曲扎根文化、服务家国的青春赞歌。

学术基因,解码民族文化的密钥
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本校民族学专业的魏英杰,翻开他的成长地图,那是一段从“结缘”到“深耕”的破界之旅。与民族学初遇时,魏英杰从未想到跟这个学科的羁绊会如此之深。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直至就业,他都与“民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一军训时,魏英杰结识了一名历史学专业的朋友,他的第一次调研,便是在这位朋友带领下进行的跨学科调研。那个暑假,绿皮火车载着他们穿越河西走廊,在敦煌鸣沙山下开展了他们的首次调研。“当时对调研还很陌生,是他手把手教我如何查找文献,如何进行具体访谈……即使做得不好他也没有丝毫急躁,很耐心地鼓励我去不断改进和尝试。”回忆起初次调研的点滴,魏英杰思绪纷繁。从那之后,他开启了民族文化解码之旅。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学子的成人礼。”将所学奉献于社会,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魏英杰向学术生涯递交的“投名状”。而将田野馈赠转化为学术语言的过程,则是一场更为隐秘的自我重塑。打磨论文的过程里,他逐渐意识到,论文也打磨着他。也恰恰是在这边看边学、边学边改的研磨中,他收获了大量的知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希望自己能够在专业领域提升更多,也因此笃定了深耕民族学的决心。
当同窗为毕业欢呼时,他已经在规划新的田野路线图,他想在这条无止境的学术朝圣路上,保持“在场”和“未完成”的生命状态。2022年,魏英杰继续在本校研读民族学专业。
清江溯源,探寻民族交融的文化脉络
悠悠清江波光映岸,土家人摆手舞的韵律在江畔跃动,此刻,他正以清江为轴,开启民族交融的调研征程。
“硕士阶段,我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步入研究生阶段,在导师李然教授的学术指引下,魏英杰将目光投向鄂西南清江流域的文化遗产。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岁月积淀下了深厚的民族记忆,而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蓬勃景象,成为他探究与思考的核心,他以此为主题申请了校级创新基金。很快,他与两名志同道合的队友集结,踏上了前往湖北宜昌等地的调研之路。
此行是魏英杰首次独立开展田野调查,前期遇到了诸多阻碍。在试图获取关键信息的过程中,种种不利因素让访谈工作一时难以推进。面对困境,他们没有气馁,而是反思自己的问题,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继续在田野“交朋友”。非遗馆热情的工作人员详细讲解当地的民族文化遗产,带他们走进非遗传承人中心。他们积极主动地与游客和当地居民交流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和见解。土家族老艺人手中的西兰卡普,以绚丽色彩与精巧工艺诉说着千年历史,让魏英杰一行深刻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魏英杰成功完成了访谈工作,为此次田野调查积累了丰富且珍贵的一手资料。“清江注入长江能抵达江汉平原,不仅是地理通道,更是文化纽带。”魏英杰感慨,昔日先民依江贸易,今日流域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紧密相连。他想要深钻文化线路,更加系统化地保护沿线遗产,是他始终坚守的初心。
回顾这段调研之旅,魏英杰感慨万千:“每一次与民族文化遗产的近距离接触,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我们记录的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见证。”他清楚,这段旅程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文化脉络等待他去探寻。
汗浸备考,从民大向国家民委奋进
从大四时踏上考研征程的坚定,到初次独立开展田野调查的忐忑,再到如今迈向国家民委的笃定,魏英杰那平和的内心,历经重重淬炼,如被反复打磨的璞玉,透出温润而坚毅的光芒。
随着硕士阶段的学业步入尾声,怀揣着服务人民的初心,魏英杰投身考公,公务员选拔考试就是他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雄关。魏英杰说:“备考就像黑屋子里洗衣服,不需要和别人比进度,要对自身情况有个宏观了解,针对弱项逐一提升。”他深入剖析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大量的刷题与总结,在备考路上稳扎稳打。起初,行测中资料分析题是魏英杰的薄弱环节,20道题常错半数。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他进行专项突破,到后来每套资料都只错一两个,试卷上越来越多的对勾见证着他的努力。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刷题、复盘中,魏英杰把平凡做到极致,将弱势变成了优势。而在刷题疲惫之余,他会选择前往健身房,用运动释放压力。有时,他也会与好友外出聚餐,畅谈理想,消解备考的枯燥。
备考,魏英杰并未局限于刷题,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在政治素养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学院民族学研究生党支部创新学习机制,在跨学科交流与实践研讨中营造了思辨氛围,成为他成长的沃土。
受支部氛围的熏陶,他将理论学习与田野调查实践紧密结合,在知行合一中打磨学术思维。面试当天,他凭借扎实的积累,面对提问从容不迫、应对自如。如今即将入职国家民委的他,更懂得“功不唐捐”的深意:那些在书桌前熬过的夜、在支部研讨会上迸发的思维火花、在田野中踏过的泥泞,化作他前行路上的星光,闪耀服务人民的漫漫征途。

站在人生新的节点回望来路,那些蜿蜒的成长轨迹里,处处都凝结着身边人的温暖。而一份份珍贵的情谊,让魏英杰满怀感激。李然老师子夜时分的文章批注带着咖啡渍的温度;为某个论证支点,课题组在办公室里激情讨论数小时;最难忘暴雨中的田野考察,面包车在盘山道上颠簸摇晃,副驾上的大师兄紧攥扶手化身“导航仪”,镇定安抚众人。聊天记录里的参考资料、深夜文档中的细节批注、微信群中师兄弟们的鼓励,终成为魏英杰前进道路上的不竭动力。
当夕阳在鄂西南的鼓楼飞檐上碎成鎏金,魏英杰总会想起那些蜿蜒在云雾中的调查之路——那些被误认为“死路”的险径,往往在转过“第九道弯”后豁然开朗。回看自己的田野调查,那些经历间交错的不仅是深藏的文化密码,更是一个民族学学子在学术殿堂与阡陌田野间测绘的精神等高线。于魏英杰而言,真正的民族学学子从不在出路与死路间做单选题,而是在无数试错积累的认知光谱中,守护那条永远流动的底线。他将校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既在体制框架内寻找最大公约数,又不曾遗忘最初让灵魂震颤的田野心跳。